近两年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科技工作得到蓬勃发展,服务三峡工程成果丰硕。1998年他们与葛洲坝集团联合投标,一举投中中国长江工程开发总公司发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大坝电站厂房二期安全监测第一标段”重大项目,获得科研经费1570多万元,创历史单项项目经费最高水平。至此,该校两年科研项目总经费突破1.2亿元。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是直属我国国家电力公司、以水利电力类工科专业为主体、文理兼有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授予权及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审定权的单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为我国水利电力系统培养了近9万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作为培养水利电力专门人才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支援三峡、奉献三峡、建设三峡是这所高等学府几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也是他们的责任。几十年来,该校已取得科研成果3100多项,其中获国家、部、省奖励的500余项,特别是为三峡服务的科研成果尤为突出。学校还与36个国家保持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加拿大在该校设立的“中加国际水电建设高级管理培训与工程研究中心”,已直接为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作出了贡献。
从五十年代起,该校就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准备与可行性论证工作,承担三峡科研项目100余项。如,参与了由当时长办负责提出的三峡工程的库区坝址、工程地质、泥沙淤积、大型机电设备和高压电气等17项重大技术课题的研究实验工作。自1993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兴建三峡工程决定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把为三峡服务作为科研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学校相继成立了“服务三峡工程领导小组”、“三峡办公室”和“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驻三峡办事处”;与三峡开发总公司签订“全面合作意向书”,并在顺利进行。几十年来,该校的张瑞瑾、谢鉴衡、肖焕雄、王宏硕、叶守泽、谢广润、刘肇等7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三峡工程专家论证组专家,为三峡工程上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师生为三峡工程的科研、勘测、设计施工、培养输送人才等默默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直受到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三峡工程的技术后援中心”,并连续三次荣获“武汉市三峡工程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该校参与的“中国长江三峡截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人才培养方面,该校毕业生遍布三峡水电建设工地。现今长委会有900多名该校的毕业生在为三峡工程规划着宏伟蓝图,在三峡开发总公司400多名员工中,有70多名为该校毕业生,居全国各校毕业生之首。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该校承担的防洪、泥沙、施工导截流、碾压混凝土及水电站结构、压力管道、取水口、地下厂房、水力学及高速水流、金属闸门、防雷、高边坡、MIS管理系统和安全监测等10个方面的重点课题研究,到目前止,都取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七五”期间,该校承担的42项攻关项目中,50%是三峡工程的项目。三峡工程变动回水区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及青岩子河段模型实验中的泥沙数学模型,系三峡工程首次招标研究的任务,当时,参加招标的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水力水电科学院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国内十余家实力雄厚的名牌大学及大型科研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该校和南京水利科学院共同中标。经过多年努力,所研究出的科研成果经国家科委组织的同行专家鉴定认为,在泥沙数学模型的理论及数字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八五”期间,该校承担三峡工程重点项目达120余项。葛洲坝水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反调节工程,武水承担了该工程的泥沙、岩体工程、大江截流人字闸门等多方面的研究工程,取得成果百余项,为该工程的实现作出了很大贡献,受到原水电部的表彰。该校教授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九五”期间,该校为三峡工程服务成绩更为显著。学校承担的科研成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1998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较大突破,创历史最好水平。由该校中标承包的“升船机及临时船闸高边坡工程安全监测”项目,经验收,被认为提交的竣工成果资料完整,被评为优良工程,部分评为优质工程;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校是三峡工程安全监测方面做得最好的单位。
还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宜昌校区,在支援大三峡建设和移民工程中,也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该校区近三年来承担科研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奖的达10余项;目前校区的毕业生有40%在为大三峡地区服务。